《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比勘互参”法在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2
 

0 引言

中国建筑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教学目的是要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沿革,提高建筑素养和建筑设计思维能力并建立正确的建筑观,为建筑设计实践奠定基础。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用的是“知识传递”的模式:老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倾听。尽管教师认真备课讲授,并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但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探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提升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树立自己的建筑史观,成为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1 教学现状分析与反思

济南大学建筑历史教研组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做了一些调整,增加了古建筑模型建构、小组讨论、专题研究等环节,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的活跃度、参与度等方面有所改善,但总体来看,目前的教学现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教学内容上,缺少实践环节。历史类课程是对真实发生的事物进行总结阐述,具有真实性和实践性。对于中国建筑史来说,早期古代建筑的留存较为稀少,历史现场体验难以操作,只能通过文献阅读、模型重构等进行推测,此部分的教学内容较抽象,缺少实物的参照论证;而近现代的优秀历史建筑虽有不少留存,却加以利用的较少。

教学方式上,照本宣科的知识教授方式仍然在此门课程中占据较大比重。教师以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和板书。为保障课程进度,加之授课水平能力的差异,教师往往在短时间内教授大量知识,力求学生能尽快掌握整个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

学习模式上,对于应试教育背景下进入大学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已经接受和适应了知识教授式的学习模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多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缺乏有效的主动性思考。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往往是单纯的记忆知识点,缺乏将知识串联的意识,很难将所学知识构建成完整的逻辑框架,更难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2 比勘互参法在教学中的引入

2.1 方法的解析

比勘互参法原是训诂领域的一种方法,是通过将具有某种相应性的语言材料相互比勘参求,以考字释词的一种方法,其本质特点是“比对”。后被引入历史研究与历史教学,一般是指将历史研究成果与历史实物及史料进行对比分析与检验,其核心意义在于以比较的视角与方法“求真”。此种方法已有部分专家在建筑史教学中应用。如陈欣涛提到“文献+实物”相互印证是近代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虽然其从研究方法角度进行阐释,但在建筑教学中也可以延伸为理论学习与实物考察互相参证的教学方法。张军在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中,结合哈尔滨市独有的建筑资源条件,侧重其建筑风格特色和教学内容的融合,提出了从“理论”到“感受”的教学方法;郎亮在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课程教学中引入了“比堪互证”的方法,其指出,利用该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比较解读与分析进而促进其知识的理解与转化,这对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2 方法的引入

中国建筑史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作为几十学时的课程教学难以展现中国不同时代建筑的全貌,学生对于教材中的图片难以有直观体验,即使如佛光寺大殿在教材中也仅仅有几个平立剖面图和简单的介绍。虽然也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配合,但是即使再精彩的二维图像或三维模型,仍然难以提供历史学习中由真实场所激发的体验感。

济南由于其特有的地形地势而形成了以泉水为主题的特色园林和建筑,以及特殊的殖民历史留下的一些欧式风格的教堂和建筑。如若能对济南的历史建筑、园林资源加以利用,就能大大增加学生的在地体验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我国历史建筑成就的认同感,使中国建筑史这门课程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比堪互参法的具体应用,是引导学生对济南的建筑及其环境进行就地勘察,使其获得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感性认知与直观体验,增强其对历史建筑的立体化理解。进而与同时期经典建筑杰作进行比证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样式以及历史文化的理解。

2.3 教学构想与组织

2.3.1 课程设置的调整

建议将现有的课程进行调整,将中国建筑史拆分为两个板块。在内容上,板块1注重讲授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的理论知识;板块2以中国近现代建筑为主,同时增设8课时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6课时进行调研,2课时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汇报讨论。

2.3.2 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

在前期理论授课中,有目的对济南地区留存的历史建筑进行讲解,通过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考察、勘测等方式,使学生有组织的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在获得亲身体验的同时,培养学生兴趣,增进学生无意的记忆,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转换。要求学生分组,对一处或多处建筑进行调研、总结。调研的建筑需要教学组事先讨论确定,调研时间也需进行合理安排。由于调研过程往往需要反复,4课时的有组织的实践环节难以完成的,学生可以课下时段再进行调研。

汇报的内容包括建筑现状、调查报告、比照与评析三大部分。

建筑现状。主要以现状图片和建筑立面、构造系部、的测绘图为主。

调查报告。包括建筑的基本信息和建筑概况总结。其中建筑的基本信息包含建筑的名称、建设年代、地理位置、调研时间等基本信息;概况总结,包括建筑的布局、建筑过程、使用情况、自然环境、人文信息的总结。

比照与评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要求学生以所调研的建筑为主体,查找同时期或同类型的经典建筑作为比照,从布局形式、风格特点、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方面评析所调研的建筑。

汇报过程以小组为单位,PPT文件进行汇报,并整理成A3纸张的案例模板进行成果的提交,作为本门课程实践环节的得分。

3 结语

比勘互参方法的引入,延伸和扩展了中国建筑史教学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济南在历史建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与经典建筑案例的比照评析,训练学生的文献查阅、综合分析、多维研究能力,使其能够较为深入的理解历史建筑的价值内涵,进而在传统教学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保证了知识的有效理解与转化。

以此为基础,使得中国建筑历史教学呈现出理论学习与在地研究并重、知识接受与比证探索并存的教学模式,为中国建筑史的学科建设,以及在地历史建筑研究均起到了促进作用。

[1] 段观宋.训诂的比勘互参法论略[J].古汉语研究,2002.03:44-50.

[2]陈欣涛“.文献+实物”——一个切入近代中国建筑史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方法比较的视角[J].建筑师.2019(05):30-34.

[3] 张军,张舒.从“理论”到“感受”——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教学研究,2016(1):71-76.

[4] 郎亮,周荃,唐建.基于“比勘互证”方法的建筑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初探[C].2015中外建筑史教学研讨会.上海,2015:135-137.


文章来源: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网址: http://zgjzjsjg.400nongye.com/lunwen/itemid-49279.shtml


上一篇: 暂无
下一篇: 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论文_青藏高原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的影响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